雲林大埤的農業共享經濟:交流,果然是幸福的泉源啊!

文字/攝影:陳渝柔, 編輯:吳巧愉

  

         他,勇奪2022年百大青農,也是雲林縣青農副會長,也是大埤鄉青農聯誼會的會長,就像熱情洋溢的里長伯一樣,聯繫起鄉里之間的情誼,更以其無私樂天的精神,開創了農業的共享經濟,不僅導入機具共享、技術共享,人力共享,更成為農忙時分的絕佳助力。讓雲林大埤的農業景象,變得生氣勃勃。他,名為謝志坪,身穿大紅色T恤,斗大地寫著「農魂不滅」,臉上掛著陽光四射的笑容,正如大埤當天的艷陽般耀眼。

 

農業永續經營之道:順應在地節氣,創造持續現金流

      「我們這一代青農,就是想翻轉農業!」志坪播放著《歡喜ㄟ做田人》,一一介紹影片中演唱的農人,有的在西螺、有的在古坑、有的在楠西,不變的是那笑逐顏開的神情,以及深具渲染度的熱力。

        志坪說:「現在很多人會覺得做農很苦,但我想翻轉這件事。苦與不苦,取決於你怎麼經營。雖然人們常說農業是靠天吃飯,但它不是一句負面的話,而是了解天氣、順應節氣,在這基礎上,創造出最合適的營運模式。」志坪繼續說道,談及「經營」、「營運」等字眼,多數人會想到大企業、公司行號,但其實這樣的方針相當適用於農業,如前期的農產種植、中期的採收與加工,與後期的銷售通路,皆需認真規劃,才能讓農業版圖更加壯大!


志坪「巡田水」的同時也思考著如何規劃順應節氣的農業版圖

 

      「一年有二十四節氣,而農人最核心的智慧,就是要順應節氣。除此之外,農人也要深入了解地方的天候特性與季節變化,才可能創造最大的產值!」志坪說,以大埤鄉為例,它是個地勢低且有虎尾溪流經之場域,每到雨季一定會淹水,但只要明白這是季節的必然,就會懂得去避開它、順應它,甚至操作它──他在靠天吃飯的同時,仍篤信人定勝天。

         至於志坪如何規劃自己的農業版圖呢?他答道:「我主要種植水稻、西瓜、洋香瓜、美濃瓜以及花椰菜。一、二月與八、九月種植水稻,收成時間分別是六月底與十一月底,這中間我就穿插其他作物,夏季是瓜類,冬天則種植蔬菜,這樣我每隔一個多月就會有收入,持續有現金流的產生,也能讓我在購買農藥、肥料時更有餘裕。」

夏季開始種植瓜類,志坪撥開綠葉,看見西瓜逐漸熟成

 美濃瓜幼果

當季洋香瓜碩果!
瓜類家族,各有姿色,各具獨特風味,大家分得出來嗎~

 

農魂不滅──返鄉創造農業共享經濟

從「鬥跤手」一路腳踏實地成為「專業農夫」

 

        溯及當初返鄉的緣由,志坪不假思索地答道:「就是我體內的農業魂吧,農魂不滅!」接著說道,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大埤人,家中務農,從小就有幫忙農活的經驗,也相當習慣假日在拔草與收成中度過,從中收穫不少趣味,也曾享受著自由的生活風格,於是在結婚這身分轉換之際,便毅然決然辭掉工廠的工作,返家務農。

        返鄉初期不免遇到困難,小時候自己只是「鬥跤手」的角色,沒有任何壓力,然而全職務農則代表著要獨當一面,所有農事都得從頭學起,學播種的方式、學施肥的技術、學收成的眼力,在不斷詢問老農並融會貫通後,終於能種出漂亮的農作物,並發展出現今的農業版圖!

        深知青農返鄉大不易,這一段持續學習的歷程,也成了他開創農業共享經濟的根基!志坪說:「我得到百大青農的榮耀,就是提出這個共享的概念,但我當初會這麼做,不是為了要選上百大青農,純粹是因為我是個雞婆、愛分享的人!」機具共享,減輕購入大型農具的負擔;人力共享,解決農業人力不足的問題;技術共享,建立龐大的在地農業資料庫。

        這般資源共享,讓大埤的青農們不再孤軍奮戰,形成了堅實的團體,一起推進集體收成,也讓志同道合的農人走在一起。志坪最後驕傲說道:「大埤鄉青農聯誼會,從2018年創立時只有55個人,到現在已經有150人了!」可見共同學習、持續成長,是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!

 

 

本著愛鄉、愛土的初心,活絡社區情誼

        除了連結起農業的資源網絡,志坪也對於連結社區情誼不遺餘力。作為大埤鄉西鎮社區在地人,從小看著當地的雅樂軒北管團長大,樂團有鑼、有鼓、有北管、有嗩吶,好不熱鬧。直到七、八年前,他才驚覺北管團的成員,都已成了七、八十歲的耆老,擔心無人傳承之下,志坪號召青年加入樂器學習的行列,大家都不是科班生,學習起來格外吃力,但看著老師傅認真教學的神情,他們不願放棄,終於在不厭其煩地練習下,達到能公開演出的程度。就在兩、三年前,北管團的主要團員陸續離世。志坪欣慰地說道:「我很慶幸自己當初有做這個決定,才能把西鎮這一項珍貴的文化保留下來。」

志坪常在社區奔走,連結社區情誼與資源網絡

 

       西鎮雅樂軒北管團接下了不少的演出,有些是廟會的儀式、有些是社區的活動,讓樂團收獲不少好評,而值得一提的是,樂團參與了2022年的雲林國際偶戲節,也是目前最大型且最經典的活動,與南洋媽媽布袋戲班,一同帶來精彩的跨文化展演!其中,南洋媽媽布袋戲班,是西鎮村新住民及其孩子們所組成的表演團隊,不僅讓新住民朋友有更多機會認識鄰里、聯繫感情,也能擁有更多采多姿的社區生活。除此之外,志坪曾帶隊參與全國青農運動會,並得到全國第二名的優異成績!所有經村長策畫的社區創生活動,志坪也從不缺席,愛鄉、愛土的初心,可見一斑。

 

多看、多問、多學習──終身學習是青農的生存之道

志坪學習酸菜製程,再將知識帶回鄉,實踐資源共享,創造友善支持社群

        問及未來方向,志坪回道:「終身學習!」並表示自己已在雲林縣的農民大學進修多年,從不錯過任何觀念上或技術上的更新。其中,觀念上的更新,旨在探索更多農業的可能性,例如休閒農場的經營與管理,或如何透過產地餐桌進行農產行銷;技術上的更新,則側重更有效、更快速的種植或加工方式,例如:酸菜、酸白菜、韓式泡菜、脆梅、梅酒、醬油、豆腐乳...等,都曾在課堂上學過!志坪笑著說:「再把這些知識帶回去給青農們,就能活絡資料庫啦!這是最好的資源共享!」


鄉民正協力製作大埤特產:酸菜

 傳統製程用石頭壓酸菜,經天然發酵後才能成就美好滋味

        知識方面的更新,也少不了生活方面的實踐。志坪說道:「這幾年擔任青農聯誼會的會長,帶給我最大的改變,就是開始往外走!」從大埤出發,不管是往北行或往南走,志坪都會到鄉間看看農田,若正巧遇見農夫,也會停下來聊聊天,把一切閒談當成學習資源。看見不同的農作物、聆聽不同的培植方式、見證不同的人生哲學,眼界開拓的同時,勇氣也跟著長了出來。



     
「以前我比較保守,大多是依循老農所說的去做,但認識那麼多不同的生產者後,我更願意嘗試新的作物、新的栽種技術。」志坪說完便帶著我們走進農田,近身體驗農夫生活,又走出田地,步入社區,見證加值農業與互相支援的社群網絡;他一步一腳印,用樂天的性格、細膩的內在,不斷學習,向眾人展現了「台灣偉大農民」的毅力與行動力。採訪尾聲,他邊走邊高歌:「走出去,才知道世界之大,能學習的事物還有好多!交流,果然是幸福的泉源啊!」

「台灣偉大農民,加油!」


到產地體驗生活

6月大埤鄉稻田運動會 報名連結

猜你也喜歡

你太久沒回來了,請重新整理喔!!! 重新讀取 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