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林大埤的農業共享經濟:交流,果然是幸福的泉源啊!

他,勇奪2022年百大青農,也是雲林鄉青農副會長,也是大埤鄉青農聯誼會的會長,就像熱情洋溢的里長伯一樣,聯繫起鄉里之間的情誼,更以其無私樂天的精神,開創了農業的共享經濟,不僅導入機具共享、技術共享,人力共享,更成為農忙時分的絕佳助力。讓雲林大埤的農業景象,變得生氣勃勃。他,名為謝志坪......

農夫故事
READ MORE

從友善土地開始,挺直腰桿返鄉從農──西螺草生園廖晨浚闖出玉米筍種植之路

「在西螺很多小朋友的家裡都是種菜的,但他們可能不知道父母種田的辛苦,他們來這裡可以摸看看農作物,感受田裡的風景,體驗農人的辛勞」晨浚邊說邊帶我們走到旁邊的田,田間有交錯成方格的細線,玉米株沿著線有不同的動線規劃,仔細一看,原來是為了今年的迷宮體驗活動而特別準備的農田場地。晨浚在31歲那年毅然返鄉,並在經歷摸索及嘗試各種可能性之後,終於找到以「玉米筍」種植的從農之路;我們有點好奇,「當初為何唯獨鐘情於種植玉米筍呢?」個性有點靦腆的他笑著說......

農夫故事
READ MORE

「月光下友善農場」:女農慧蟬用堅持與細膩,打造麥寮文化品牌,展開小麥復興運動

慧蟬從嘉義大林嫁來雲林麥寮,也從郭右衛門窯的女兒,成為月光下的農婦;她帶著愛與細膩建立月光下友善農場,盼望能在麥寮重新看見小麥,在復興小麥的路上,秉持著使用土地友善農法,開發與麥寮文化連結的農產品,並以農村生活為出發,設計食農教育課程──每一個行動細節都隱含著對土地與人文的情感連結......

農夫故事
READ MORE

「我爸種的」青木瓜絲成為加值農產品,並創造農業共好生態圈

採訪地點位於北港郊區,抵達目的地時,映入眼簾的是紅磚牆、傳統三合院,偌大的庭園空地上正曬著鮮紅的辣椒,勻君熱情地朝我揮手,她的父親也自房舍偏廳緩緩走來、笑臉相迎,「辣椒是今年最後一批了,因為價格一直不好;原本阿公阿嬤是種植水稻、花生等五穀雜糧,爸爸接手後開始蓋溫室,種植番茄、冬蜜芒果、木瓜.....」勻君邊介紹自家農業背景,邊帶我走進她的工作室,我們就在冬陽自落地窗穿透而入的「家」中開啟訪談......

農夫故事
READ MORE

青農用「無毒栽植」傳承家業──讓農業蛻變為兼具專業與活力的產業

莿桐鄉,在清代以前因刺桐叢生,人煙絕跡,為荒生蔓草之地,後因先民開墾,聚落林立,刺桐綠樹遍佈大街小巷,而有此稱呼,當時又以農業為經濟事業,蒜頭為經濟作物,人稱「蒜頭的故鄉」;另因其地理位置生活機能佳、交通便利,北臨西螺、虎尾,南臨斗六、斗南,這樣的地緣關係,也讓青年返鄉機率提升,農夫生活亦有更為多元的選擇──冠廷,便是其中一位學成返鄉的青農......。 「我會成為農夫,是因為對農業充滿興趣,自小便喜歡栽培的過程......」冠廷坐在溫室裡侃侃而談......

農夫故事
READ MORE
你太久沒回來了,請重新整理喔!!! 重新讀取 🗙